第六百一十一章 镇上的变化2(3 / 4)

从1983开始 睡觉会变白 2169 字 2020-07-10

故事。新奇、浪漫、梦幻,满足年轻人的幻想,形式上跟琼瑶剧差不多,但内核天差地别。

不伤害别人,不绑架别人,没有爱情至上的脑残,靠自己的奋斗去争取……

许非从做偶像剧开始,一直在默默输出着这种思想。

…………

深夜,剧组差不多同时收工。

运输能力有限,以器材为主,人员自行解决。下班比上班更热闹,几百人乱哄哄,服务公司的过来收服装道具,当天结账。

孙婷婷陪着小李哥排队,把家丁的衣帽鞋袜递过去,穿半天都臭烘烘的。对方也不在意,检查一番无损坏,翻开登记表,给了40块钱。

“为什么给你40啊?前面那个才20。”

“我是小特啊!”

“嗯?”

“我们这群演分四层,最低的是普通群演,每天15,加班5块,没台词,没镜头。

另外有小特、中特、大特,签的是短期合同,通常外形好,演的不错,或者会点武术的。我每天30,加班10块,有几句台词,能蹭上镜头。”

“那你一月不是挣1200?”

“我只签了十几天,哪来的1200?”

如今基数少,还没成立演员工会,也没有群头,都是服务公司负责。

小李哥把她领到一人跟前,笑道“王哥,这是我妹,想演个丫鬟啥的。孩子上学,限制比较大,主要想过过瘾,不给钱也行。”

“条件不错啊,明天晚上带来吧。”

“诶,谢谢。”

“我是不是就成演员啦?”孙婷婷激动。

“当然,群演也是演员啊!黄总亲口说的,在这别担心受欺负,谁欺负群演直接找他。”

一时间,大量的副导演、演员、群演、幕后往出走,并不知娱乐圈的规矩已在慢慢改变。

周逊的屁股好了点,龇牙咧嘴的移动。到了门口,等待多时的人力车一拥而上,那种脚蹬的三轮。

额外插一句在90年代末,东北流行一种“蛤蟆车”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别的地方不知有没有。

新桥镇以前没这个,后来发现剧组交通困难,不知谁起的头,于是蹬车的越来越多。

“两块钱到镇里!”

“两块两块!”

四里地不远不近,夜间就不想走,呼啦啦全上了车。

周逊一沾座椅,哎哟一声,忙侧身躺着,枕着曹影修长笔直又有弹性的大腿。小影直乐“要不请两天假吧?”

“我观察观察,反正还疼。”

“你可得养好,不然谢导来了就见不着了。”

“我见他干嘛?我要见许老师。”

嘁!

曹影恰柠檬,有种哥哥被抢走的赶脚,使劲揉她的脸“你脾气大了啊,那可是谢导!要不是刚巧在一块拍戏,谁能亲眼看看《鸦片战争》?

听说在舟山还有战争戏呢,几千人的大场面!”

蹬车的岁数都挺大,年轻人不干这个,很快进了镇里,压过唯一一条宽街,直奔最东头。那里原先是个厂子,倒闭了,大院被买下来盖成酒店。

条件凑合,主要房间够多,剧组三餐。

但拍戏没有时间规律,老爱饿,于是在门口又聚集了一些摊子。俩人下了车,熟门熟路的找到一家,“两条烤鱼,两份炒麦面。”

“好嘞!”

摊主手脚麻利的做好,下拨立马接上。

其他摊子也都有客人,全是收工的剧组人员。忙完几波就坐下,困了用热水擦把脸,泡杯廉价茶闲聊。

聊镇里的工艺品厂起死回生,接了服务公司的大单子。

隔壁家的孩子死活要去拍戏,天天被父母揍。

谢导得是多大的倒爷啊?《鸦片战争》,啥叫

上一页 书页/目录 下一页